-
中心概況
- 主要職責
-
1.承擔環境保護部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規劃、技術标準及規範、項目立項論證及實施等方面的技術支撐工作;
2.承擔生态環境基礎數據庫、數據共享平台建設與管理,以及環境數據整合、交換、共享和彙總,建設環境信息資源中心;
3.承擔環境信息資源綜合開發和利用工作,為環保部門和社會提供環境數據服務;
4.承擔環境保護部政務信息系統的建設、運行和維護;
5.承擔環境保護部政府網站、網站群、政務服務平台等的建設、運行和維護,承擔環境信息公開技術支持工作;
6.承擔環境保護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、運行和維護,承擔環境信息網絡安全技術支撐工作;
7.承擔全國環境信息網絡系統建設與運行管理工作;
8.承擔環境保護部與國務院其他部門之間的政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、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等技術支撐工作;
9.承擔環境保護部信息化雙重管理工作;
10.承擔全國環境保護系統環境信息化技術指導工作,開展環境信息技術研究、培訓、咨詢、交流與合作,推進新技術應用;
11.承辦環境保護部交辦的其他事項。
- 業務領域
- 信息公開
- 信息服務
- 黨風廉政
金沙app下载客户端
信息來源:“福建生态環境”微信公衆号 更新時間:2020-04-01
- 收藏
- 打印
- 關閉
- 【字體:大 中 小】
近日,福建省生态環境廳聯合省林業局在武夷山國家公園、冠豸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、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開展試點,将人工智能(AI)和機器學習技術引入自然保護地遙感監測,自動化識别新增或擴大的人類活動點位。
近年來,衛星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違建查處、生态狀況評估等工作。自2017年“綠盾”自然保護區強化監督工作開展以來,各地依托生态雲平台,借助遙感監測和大數據分析等手段,排查整治了一批涉及自然保護區(地)的問題,有力震懾了違法違規行為,整治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。但傳統衛星遙感影像監測分析存在對專業人員依賴性強,耗時長等問題,如對1000多平方公裡面積的遙感影像比對就需要1-2名專業人員耗時近1個月,耗時費工。
AI+遙感技術将依托生态雲平台強大的計算能力,探索通過引入AI和機器學習技術,突破自動提取的技術瓶頸,内嵌并不斷豐富完善訓練樣本庫,能夠應對各種複雜地物提取需求。該項技術的應用有望改變人工解譯專業性強、工作量大的問題,能夠讓監管部門及時發現掌握生态重要區域、敏感區域的苗頭性問題,預警生态安全隐患,實現問題抓早抓小。
軟件内嵌面向生态環境監測業務的訓練樣本庫
管理人員對差異圖斑開展現場核查